父母如何營造孩子內心的創傷(1):錯誤的忽視孩子的成功




之前有個機會聽到鄧惠文醫師的演講,講到父母(尤其是母親)本來就不是設計來肯定小孩的,他們總是習慣去看小孩的缺點,並且指出他們有哪些缺點需要改正,才能認為自己是個合格的父母。


這就會造成孩子經驗中很深層的挫敗感。


每次努力達成某個標準,只是為了讓自己被很重要的家人肯定,但是父母總是不會點頭說:「很好,這樣就夠了!」


(……因為父母腦袋中深深懼怕,肯定了、夠了,小孩就不努力了;也害怕溺愛,小孩會變壞。但是,缺少客觀的肯定,孩子如何能相信自己是好的?)


更嚴重的是,當小孩付出了努力,父母不肯定小孩的成就,認為成功是理所當然的,然後繼續要求小孩要努力,小孩只會覺得很累很累,更沒有努力的動力。



        在臺灣晤談的經驗,因為家庭議題而來談的案主,不管年紀多大多小,內心都存在著深深的傷,而這些傷是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用一種很權威的壓制所造成的,可是其實父母跟孩子間的不一致,有些時候只不過是源自於誤會,但因為東方文化中長輩不會有錯的奇妙觀念,導致受挫的往往都是小孩。


所以希望能寫一些自己的觀察,讓孩子不要再背負著莫名的罪惡感,慢慢去釐清、檢視自己內在的傷,尋找療傷的另外出口……。




【用錯誤的標準衡量,因此無法看見孩子的成功】 


        在我的觀察中,有某些有狀況的父母,將大部分對孩子的評價放在很短效的成功當中。


        這些父母並非真心想要「培養孩子適應社會的能力」,而是希冀藉由孩子的表現(短效、間接的)證明自己的成功。


        他們往往很在意孩子「是否跟其他小孩一樣成功」?然後忽視興趣、內在價值等個人特質跟特色。


        因為只能看見短效的成功,所以很難接受孩子『失敗』這件事……。


        但是!


        許多的能力培養,是需要靠不斷的練習跟失敗累積而來,而且失敗可能需要數年的受挫跟改進,才能看到一點點的成果……。


        當父母用一種很淺的視框去看孩子的表現時,他們常常不懂孩子的用心付出及努力,於是很粗野的否定孩子的興趣發展。


        而且,要注意的事情是:父母對孩子的失望,往往展現在『肢體或表情等非語言訊息』上,很多的搖頭嘆氣,嘴角下垂,都不經意的透露自己的不滿意。


孩子其實都懂,然後他們無法相信父母口中的「我很關心你」、「我很愛你」,他們感受到的是不被肯定跟不被了解,他們『以為』自己只有做到父母眼中的標準才會被愛……


        當孩子感受到每次不被肯定的挫敗跟不被愛時,他們往往會發展出一些策略,學習到怎樣去壓制或緩解內心的難受,像是


1.  迎合:去表現一種淺但成功的成效展現,甚至犧牲自己的喜好與夢想、目標。

2.  反抗,但受挫:用很強硬的態度去與權威發生衝突,默默承受著無人理解、以及長期的感到自己不被愛,甚至關閉自己愛人與被愛的感覺,獨自「不被愛著但能做自己」。

3.  妥協:在一個自身能控制、較安全的範圍內,小幅滿足父母跟師長的期待,另一方面再掙資源發展及練習自己的興趣。

4.  說服:嘗試分析本身興趣的發展潛能及前景,努力讓父母認同自己,甚至是提供資源。

5.  自我破壞或放逐:以一種「你不讓我好我也不讓你好過」的心態,自我放棄甚至破壞,刻意讓父母傷心難受沒面子。


     這些因應策略沒有好壞高低,但往往太過破壞性的回應,常讓自己遍體鱗傷,但又不知道該怎樣讓自己更好過一些……。

事實上,孩子的成功往往是父母無法預見的,尤其是在這個年代,社會的發展過度迅速,用二、三十年前的成功框架去看待小孩的成功與否根本沒有意義,過去的成功經驗在現在的社會環境中很難加以複製,因此重要的是讓孩子「學習適應社會的自主學習態度」跟「認識自我、了解自己願意努力的方向」,小時候的成功、得獎不代表未來就一帆風順,兒時的失敗也完全無法預測將來的成就,重點只在於生涯領域中「願意做」、「願意找對的事來做」、「做對的事」而已……。


        當父母是孩子重要的依附對象,卻又短視、輕視孩子的學習歷程,用「你沒有讓我看見你的成就」來否定孩子,忽略了成功的脈絡需要累積跟練習、忽略了每個孩子的獨特性,在這種養育環境下長大的孩子,心中真的會有說不出的傷……。


        這種傷總要到很久很久以後,在不同的契機之下,讓父母看見了、肯定了,才能慢慢相信自己是好的、是值得被愛的……。


        事實上,不被肯定不是你的錯。在某些心理治療理論當中,發現部份的父母存在著某種程度的「自我分化不足」,而缺乏自我分化的人在家庭關係當中,常常會給家人許多壓力,用不合理的標準看待家人。


        重要的是,當你已經成年、成熟了,可以試著不再被家人影響,找到一塊屬於自己的內在價值,去愛那些愛你的人、去理會那些肯定你的人,儘量減少期待否定你的人會改變……或許,當他們變得不再那麼重要、那麼會惹自己難受之後,彼此的關係才能慢慢理順,用正常人互動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需求、情緒跟感受,建立較為順暢的溝通。


Share on Google Plus
    Blogger Comment
    Facebook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