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要輕易貼上『他不愛我』的標籤



在跟情人相處的時候,由於在乎、由於不確定,所以只要有個風吹草動,就會引發自己的不安全感。「為什麼我為他付出了這麼多,他卻連一點表示、一點擁抱都沒有給我?」


 「為什麼只要我做得不合她意她就生氣、一點都不體諒我的付出?」


 當情侶互動時有了摩擦,往往就會開始問「他為什麼會這樣做?」而因為得不到解答,最快且最簡單的答案就是『因為他不愛妳』。


但是這種過份簡化後的答案,實際上就是貼了一張「你不愛我」的標籤在情人身上,而這樣的標籤,又會引導自己去解讀對方後續的行為。




這種引導過程,會使人不斷的在內心對話:「我為他付出了這麼多,他都不表示,他一定不愛我。不然的話每一次洗碗都是我洗?那就表示他不愛我嘛。既然他不愛 我,我為什麼要為他付出那麼多呢?乾脆做少一點甚至分手算了,要是真的愛我就一定會挽回我,跟我道歉……。你看你看,就算分手他也都不過來道歉,不知道他 錯了,我真是認清楚了他這個人!以前追求的時候對我多好都是騙人的啦,現在清楚他就是這種人了。」


一次又一次因為情緒而引發的自我對話,會加強標籤一個人的動作,而這種標籤也會影響後續的解讀方向。甚至是與情人的互動過程。


這與預言故事鄰人偷斧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

斧頭不見了,認為是鄰居的兒子偷走了,所以不斷跟著他想找到他斧頭偷藏在哪裡,看到他回家與老爹竊竊私語,就認為是在商討偷走的斧頭要如何處置,看到他進柴房就認為他一定把偷來的斧頭放在柴房裡面……。


結果隔天一早才發現,自己的斧頭忘在原本砍樹的地方,再看鄰居的兒子,一點偷東西的樣子也沒有了……。


標籤化其實就是放棄理解對方的過程,不想再繼續貼近、深入瞭解他,只憑著自己的感覺想驗證想法,雖然過程當中也會尋找相反的證據,但由於在標籤的架構下,即使是中性的行為,也會偏向自己猜測的方向去想。


所謂的太聰明,就是往往不把別人的話給聽完就直接猜測、不把事情的全貌看完就擅自拼湊。


像是,男友沒有接手機,很有可能是因為沒聽到、剛好走開、或是當時不適合接手機…。有非常非常多種的可能。但標籤化的結果卻可能引導至「男友沒那麼愛她,所以才不接 手機」的思考邏輯。『因為他不愛我、不在乎我,所以才不在乎手機是誰打來的,如果愛我的話不會讓我找不到人,因為他心裡沒有我,所以我打了那麼多次他都沒 注意到。』


……這男生有可能只是因為看球賽轉播,人跟手機不在同一個房間裡。


但,事後解釋的結果,可能會遭到這樣的解讀:


『所以球賽比我重要囉?』


 這就是標籤化思維的謬誤之處,讓人忽略客觀現實,只在意主觀事實。結果就是關係的裂痕與崩壞。



愛情中的加法檢視


但是,若我們不做標籤化的判斷,那要以什麼準則去判斷對方是個好伴侶呢?畢竟有些人會剝削情人、會對情人施暴、不體恤情人,如果不使用標籤先加以判定,再去驗證的話,豈不是過度正向去面對自己的情人了?


明明是在剝削自己,卻不能貼上『其實他沒那麼愛我』的標籤,那不是很吃虧嗎?


這個部份,我們可以使用另一種看法來做驗證。用加法來看事情。曾經有女孩子跟我抱怨男友:『搞什麼啊,我叫在電話裡他唱情歌哄我睡覺,結果他給我唱 噹!!!這樣一點浪漫都沒有啦……。』



我的第一個想法是:『為什麼情歌不能唱小叮噹呢?』小叮噹能幫妳實現所有夢想啊,不是很深情的歌嗎XD



若是把這樣的事情用標籤化來看的時候,就會失去了事情的細微論述,只有標題『他不愛我,所以不唱情歌給我聽』,背後的詮釋全部跑不見了。可是,如果用愛情當中的加法來看的時候呢?


整體來看,跟這個男友在一起,與『沒跟他在一起』的時候比,自己算是得到還是減少呢?



會剝削情人的人,加法的結果一定是負值。

值得在一起的對象,加法的結果就會是正的。



因為,若是我們是使用減法來看事情,對情人設立標準跟期待,然後再一一的去檢視他符合多少的時候,往往,會忽略了對方美好的地方。因為他美好的地方不在自己的標準內,所以常常錯失掉屬於這個人的美好之處。


更甚之,因為這個人符合自己的標準,"情人標準參照表"上面的每一項都打了勾,可是他卻在其他的地方不斷的剝削自己、要自己付出過多的時間金錢體力,使用加法來看的時候,反而能比較輕易的看見情人的優劣之處,而不會被太多的好給矇蔽。



綜而言之,人的價值觀跟判斷準則是會受內心期待所波動起伏的,然而過多的期待與標準,可能會讓判斷失準,進一步產生錯誤的應對方式,因此,保持一個開放、多元的價值觀是重要的,因為單一執著的價值觀,往往會使判斷失焦,忽略了其他重要的部份。


有的時候,想慢一點,不要一下子就下結論,反而會幫助自己看到更進一步的真實。不要輕易貼上『他不愛我』的標籤。




Share on Google Plus
    Blogger Comment
    Facebook Comment